月夜
月夜朗读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摘要
刘方平的《月夜》是一首唐代七言绝句,作者刘方平为中唐诗人。诗中描绘了深夜月色下的人家景象,北斗南斗斜挂天空,并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句细腻捕捉春夜的温暖与虫鸣。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静观与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展现了宁静、温馨的生活感悟,体现了唐诗中常见的抒情与意境之美。该诗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一首优美的写景小诗,虽非大家之作,却以其简洁语言和生动意象传承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大意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注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DeepSeek赏析
这首小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的静谧之美。诗人从月色入手,"更深月色半人家"营造出朦胧幽静的意境,阑干的北斗与倾斜的南斗更添几分夜深的寂寥。后两句笔锋一转,以敏锐的触觉捕捉到春意的萌动,"偏知"二字道出诗人独特的感受力。末句"虫声新透绿窗纱"尤为精妙,用"新透"二字将春虫初鸣的生机与窗纱的柔美融为一体,动静相宜,声色俱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于细微处见精神,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