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
杂诗三首·其二朗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摘要
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创作于盛唐时期,是其宦游长安时所作。全诗仅二十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通过故乡来客的寻常问答,以寒梅是否开花这一细微意象,凝练勾勒出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诗人不直接倾诉离愁,而是借对窗前寒梅的关切,婉转流露对故乡风物人事的眷恋,以物寄情,举重若轻。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被历代评家誉为“咫尺万里”的典范,明代唐汝询称其“一树寒梅,衬出万般乡心”。全诗语言质朴如话,却以白描手法开辟出悠远的情感空间,成为唐人绝句中以简驭繁、以实写虚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诗词大意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解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白描叩问载动千钧乡愁。“君自故乡来”五字如投石入井,激起游子眼底深潭,而“应知故乡事”的殷切中已暗藏物是人非的怯意。后两句忽如镜头推近,聚焦于“绮窗前寒梅”这一微小意象——雕花窗棂是记忆的取景框,那株寒梅早凝成故园精魂。著花与否之问,看似草木之询,实则是以花期为尺丈量漂泊岁月,借梅魂探看故园心跳。二十字间乡愁不着一字,却在未绽的梅苞里,在欲启又合的唇齿间,蓄满欲坠的露珠。王维以举重若轻之笔,将浩渺离思冻成窗前一枝待放的永恒。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