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次韵海棠

次韵海棠朗读
出自元代陈镒的诗词

海棠花下听啼莺,无奈愁多积似城。

乱世每怜家累重,休官仅得此身轻。

年来忧事添衰病,老去看花减旧情。

便恐胭脂污泥雪,明朝风雨近清明。

摘要

陈镒的《次韵海棠》是明代诗人陈镒(1380-1456)创作的一首诗词。陈镒作为明代官员和文学家,其诗作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这首诗采用次韵形式,即依照前人诗作的韵脚进行创作,以海棠花为核心意象。诗中通过对海棠绽放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同时隐含了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哲理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细腻感悟。由于历史记载有限,该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广泛历史评价未详。

DeepSeek赏析

诗人以海棠花下听莺啼起兴,勾勒出一幅暮春愁绪图。"愁多积似城"之喻,将无形之愁化作沉重城池,可见其愁之深重。颔联"乱世家累"与"休官身轻"相对,道出世道艰难与个人解脱的矛盾。颈联"衰病"与"减旧情"相映,写出岁月无情、心境变迁之慨。结句"胭脂污泥雪"意象新颖,既写海棠凋零之态,又暗喻高洁品格恐遭玷污之忧,而"风雨近清明"更添一层时令悲凉。全诗以花事喻人事,将个人际遇与时代动荡融为一体,沉郁顿挫中见风骨。

陈镒(?—1456年),字有戒,江苏吴县人,永乐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湖广、山东、浙江等地的副使,明英宗时期镇守陕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陕西的饥荒问题,后看到河南等地流民啸聚,建议派人前往抚恤,英宗同意后,但官员却没有施行,导致后来河南等地的叛乱。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人很爱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回朝廷,老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他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他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景泰四年(1453年)因病致仕。景泰七年(1456年),陈镒去世,获赠太保,谥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