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朗读五十无闻将六十,不才孤负宠恩深。
惟应一片清秋月,解照平生报主心。
摘要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是明代重臣杨士奇所作的一首寄赠诗。此诗创作于杨士奇身陷囹圄期间,"非所"即指狱中。诗中通过"高梧""寒蛩""霜露"等秋夜意象,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既抒发了诗人身陷困境的悲凉心境,又暗含对自身清白的坚守。后四句转向对外甥康氏的谆谆教诲,以"志士须弘毅""贞松自岁寒"的典故勉励其保持气节,砥砺品行。全诗将个人际遇与家族期许相融合,在沉郁中透出刚毅,展现了杨士奇作为台阁重臣的儒家风骨与家国情怀,是明代馆阁诗人"雅正"诗风的典型体现。
DeepSeek赏析
时光荏苒,年近六旬却壮志未酬,诗人以"五十无闻"自谦,实则道尽仕途蹉跎之憾。"孤负宠恩"四字沉痛,既显对君恩的愧疚,又暗含壮志难伸的郁结。末二句笔锋一转,托物言志,以皎洁秋月喻赤子之心,看似淡泊实则炽烈。这种以月寄情的写法,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浅露,又使报国之志显得愈加深沉。全诗在自省与表白间往复,形成独特的抒情张力,堪称晚唐士人心态的经典写照。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