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鸥台
下鸥台朗读此心久已灰,入鸟无惊猜。
轻鸥翔集处,邀我相徘徊。
方圆十丈许,疑是天所开。
锵金两滩濑,簪玉千崔嵬。
耳目肝肺中,何由着纤埃。
鸥虽不解饮,屡舞劝我杯。
清狂与酒狂,似此知几回。
我归有日矣,鸥飞安在哉。
摘要
《下鸥台》是北宋名臣、诗人邹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诗人因直言进谏遭贬谪昭州(今广西平乐)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贬所建造的“下鸥台”旁,悠然观鸥、与自然相亲的情景。“下鸥”之名暗用《列子》中“鸥鹭忘机”的典故,表达诗人经历政治风波后,愿消除机巧功利之心,与纯朴无猜的鸥鸟为伴的愿望。后两句“不须更举高飞鹄,只此扁舟意已便”进一步抒发了诗人超脱宦海沉浮、安于淡泊隐逸的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远,展现了邹浩身处逆境时坚守气节、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是其贬谪诗作中体现道家无为思想和隐逸志趣的代表作。
DeepSeek赏析
这首山水诗以白鸥为引,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隐逸图景。诗人开篇即以"此心久已灰"道出遁世之志,与鸥鸟相得无猜的描写更显心境澄明。中间八句以金玉为喻写水石之美,将自然景物升华为精神栖居之所。末四句笔锋一转,在酒狂与清狂的迷醉中,突然生出归去之思,白鸥飞逝的意象暗含对逍遥境界的眷恋与不可久得的怅惘。全诗语言清丽,意境空灵,在看似散淡的白描中,寄寓着诗人对尘世羁绊的疏离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