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轩以画梅及诗卷见赠,用卷中过梅岭韵答之 其二
刘彤轩以画梅及诗卷见赠,用卷中过梅岭韵答之 其二朗读万里归槎客写梅,海云浓处墨花开。
年来羹鼎因和误,孤负春风说占魁。
摘要
这是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一首答赠诗,题为“刘彤轩以画梅及诗卷见赠,用卷中过梅岭韵答之 其二”。诗中,丘逢甲以友人刘彤轩所赠画梅及诗卷为契机,借“过梅岭”之韵抒怀,赞美梅花傲雪凌霜的高洁品格,并以此隐喻自身在台湾割让后流亡大陆的坚韧精神。作品表达了对故土台湾的深切思念、反殖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艺术与友情的珍重。丘逢甲的诗风雄浑豪迈,此诗亦被后世视为其民族气节与文学才华的体现,在近代诗歌史上评价颇高。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归途中的梅花为引,通过"万里归槎"的意象道出漂泊之意。"海云浓处墨花开"一句尤为精妙,将云霭与墨色相融,暗喻文人墨客的孤高品格。"羹鼎因和误"借典故道出仕途失意,末句"孤负春风"则流露出对辜负春光的怅惘。全诗以简练笔墨勾勒出羁旅之思,梅花意象贯穿始终,既写实景又寄情怀,体现了传统文人诗画相融的艺术追求。语言凝练深沉,用典自然不露痕迹,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内敛的情感表达。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