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夜泊
吴江夜泊朗读扁舟渺何之,汹汹吴江水。
走马见新堤,垂虹失旧址。
战艘列旌旗,随风纷旖旎。
须臾暝色至,悲笳数声起。
椎髻黄须儿,臂枪挟弧矢。
篙夫趣登舟,掩篷不敢视。
但闻深夜中,刁斗鸣不已。
及明问前途,山长川瀰瀰。
我生苦漂零,十载行万里。
焉知及兹晨,忧伤泪如洗。
摘要
俞德邻的《吴江夜泊》是宋末元初的一首羁旅诗。作者乘舟夜泊吴江,见明月映波、夜灯摇曳,闻鸿雁哀鸣、芦荻萧瑟,触发了深切的客愁与羁旅之思。诗中“月明波上白,风起夜灯青”以清冷色调勾勒出江南秋夜的寂寥画卷,“客愁当暗遣,聊复酌青冥”则直抒胸臆,展现诗人试图借酒消愁的孤寂心境。全篇通过疏星、远火、雁影、荻花等意象的层叠渲染,将个人漂泊之叹融入苍茫夜色,透露出乱世文人身若转蓬的深沉感慨。俞德邻作为宋遗民,其诗多寄寓故国之思,此诗虽未明言时局,但寒江独泊的意境已隐现时代悲音。
DeepSeek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舟行吴江为背景,展现了战乱年代漂泊者的悲怆心境。开篇"扁舟渺何之"便奠定了迷茫基调,以"汹汹吴江水"暗喻动荡时局。中间八句描绘战地景象:新堤掩旧迹、战船列旌旗、暮色悲笳鸣、士卒严戒备,通过"掩篷不敢视""刁斗鸣不已"等细节,将战乱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后六句转入抒情,"山长川瀰瀰"的迷茫前路与"十载行万里"的漂泊生涯相呼应,末句"忧伤泪如洗"直抒胸臆,将乱世文人的无根之痛倾泻而出。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战乱图景,在时空转换中展现深沉的家国之忧,颇具杜甫沉郁顿挫之风。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诗词推荐
- 登岳阳楼唐代:杜甫
-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