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 其六
秋怀 其六朗读名驹未悔困鞯鞍,鸷鸟何曾惜羽翰!人到穷愁思著述,天留豪杰济艰难。
衣冠文武浮云变,雷雨蛟龙大海宽。
不信平生飞动意,但将文字救饥寒。
摘要
丘逢甲的《秋怀·其六》是其《秋怀》组诗中的一首,创作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沦陷、诗人内渡大陆的流亡时期。全诗浸透着深沉的故土之思与家国之痛:"天涯雁断少书还,梦入虚无缥缈间。兵火余生心易碎,愁人未老鬓先斑。没蕃亲故沦沧海,归汉郎官遁故山。已分生离同死别,不堪挥泪说台湾。" 诗人以秋日萧瑟为背景,借"断雁"、"兵火"等意象,痛诉战乱带来的离散与创伤,尤其"没蕃亲故"、"归汉郎官"等句,直指台湾同胞沦于异族统治的悲怆与内渡士人的无奈。末句"不堪挥泪说台湾"更是椎心泣血,将对故土沦丧的刻骨哀恸与收复失地的无望悲愤倾泻无遗。此诗不仅是丘逢甲个人流亡血泪的写照,更是近代中国民族苦难的史诗片段,其沉郁苍凉的笔调与炽烈的爱国情怀,使其成为台湾近代文学史上极具震撼力的名篇。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气魄雄浑,格调高远,展现了诗人身处困境却仍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名驹""鸷鸟"的意象运用精妙,暗喻诗人不甘沉寂的进取精神。颔联"人到穷愁思著述,天留豪杰济艰难",道出了文人处困境而著书立说的使命感。颈联"衣冠文武浮云变,雷雨蛟龙大海宽",以宏阔的意象展现世事变迁与天地之大。尾联"不信平生飞动意,但将文字救饥寒",将建功立业的壮志转化为以文济世的决心,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全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