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姑庵绝句十六首 其十六
王姑庵绝句十六首 其十六朗读西山曾访王姑寺,吊古南来又此庵。
一样女儿身说法,满天花雨落优昙。
摘要
丘逢甲的《王姑庵绝句十六首 其十六》是其组诗中的最后一首,借古庵青灯之境,抒写深沉的故国之思与历史悲怆。此诗创作于清末台湾沦日后,诗人内渡大陆,目睹山河破碎,以"王姑庵"为隐喻载体,暗寓前朝遗恨。诗中"一庵枯坐冷青灯"的孤寂意象,既是对遗民坚守气节的写照,更暗含对台湾沦丧的无尽哀恸。末句"夜半空山有泪声"以虚笔写实痛,将个人流离之悲升华为民族集体创伤。全诗在凄清意境中迸发慷慨之气,钱仲联评其"字字血泪,穿透纸背",展现了丘逢甲作为"海东遗民"以诗存史的赤子情怀,成为近代爱国诗史中泣血锥心的经典篇章。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绝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诗人以"访"和"吊古"起笔,暗示着对历史的追怀与叩问。中间两句巧妙运用"一样女儿身"与"满天花雨"的意象对比,既点出佛教平等思想,又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末句"落优昙"三字尤显神韵,以昙花喻佛法,暗含佛经中"昙花一现"的典故,既有刹那永恒的禅机,又透露出对女性修行者的赞叹。全诗语言洗练,意境深远,在平淡中见奇崛,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独到的感悟力。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