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诗(十首)
长安杂诗(十首)朗读自昔天子宅,雄丽称长安。
右瞻控陇蜀,左顾俯河关。
清渭北据水,太白南联山。
其间八百里,陆海莽平川。
神皋奠天府,风气固以完。
周家本仁厚,国统最绵绵。
汉唐能树德,亦复祚胤延。
秦隋秉虐政,二世即倾颠。
在德不在险,古语谅弗谖。
嗟兹异代后,遗迹已茫然。
宫殿皆劫灰,城市尽荒阡。
迤逦陇首阪,萦纡乐游园。
老树带落日,平芜被寒烟。
凭高一览古,千载在目前。
盛衰有天运,兴废复何言。
¤
摘要
王祎的《长安杂诗(十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创作的一组纪实性诗歌。这组诗写于元末乱世,王祎游历长安时目睹了这座古都的凋敝景象和社会动荡。诗歌以白描手法真实记录了战乱给关中地区带来的深重灾难,如"十室九逃亡"、"深秋烟雨里,尽是血痕山"等句,深刻描绘了民生凋敝、山河破碎的惨状。诗中充满了对百姓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如"哀哀遭丧乱,穷蹙可悲酸"的慨叹,同时隐含着对时局混乱的忧愤。其艺术特色在于以质朴语言展现历史现场,继承杜甫"诗史"传统,通过长安这个历史符号的衰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难。这组诗不仅是元明易代之际的重要文学见证,更体现了传统士大夫以诗存史、心系苍生的精神境界。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长安为基点,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展开怀古之思。开篇以雄浑笔触勾勒长安地理形胜,"右瞻""左顾"二句如展开一幅立体地图,突显其战略地位。中段转入历史兴衰的思考,以周汉唐与秦隋对比,印证"在德不在险"的治国箴言。后段画面陡转,昔日繁华已成"劫灰""荒阡","老树带落日"的意象尤显苍凉。结尾"盛衰有天运"的喟叹,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哲学思考。全诗结构严谨,由地理到历史,由具象到抽象,在时空转换中完成对兴亡主题的深刻诠释,体现了作者厚重的史学修养和深沉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