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和梅花百咏诗 其六 溪梅

和梅花百咏诗 其六 溪梅朗读
出自明代王夫之的诗词

香雾氤氲霭碧湾,流澌一夜送潺湲。

低垂乱惹珠光溅,疑是疑非响佩环。

摘要

王夫之的《和梅花百咏诗·其六·溪梅》是其大型组诗中的一首,借咏溪畔梅花寄托遗民气节。此诗创作于明亡后,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期间,以梅花为精神载体,呼应宋末冯子振《梅花百咏》原韵,通过百首咏梅诗构建遗民精神世界。诗中"溪梅"意象尤显清绝——溪水之畔的梅花,既得幽谷之灵秀,又具凌寒之傲骨,暗喻诗人于乱世中远离尘嚣、坚守本真的孤高姿态。他以"香影自相依"写梅与溪水相映成趣的自然超逸,更深层则隐喻自身在逆境中保持独立人格的信念。全诗融汇隐逸情怀与家国之思,将梅花"耐冷"的物理特性升华为"守志"的精神象征,展现了王夫之"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士人气节。清代学者称其梅花诗"字字寒香,句句冰魂",此作正是其以冰雪文字熔铸民族气节的典范。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笔触描绘雾霭氤氲的江湾夜色,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香雾"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与"霭碧湾"构成视觉与嗅觉交融的美感。中二句"流澌一夜送潺湲"运用听觉意象,以流水声衬托夜的静谧,时间跨度"一夜"暗示观景者整夜的沉醉。后两句尤见精妙,"低垂乱惹"四字活画出水珠飞溅的动态,结句"疑是疑非响佩环"以不确定的猜测收束,将自然声响与环佩叮当的联想巧妙结合,既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又暗含对美人幽思的隐喻,使全诗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出含蓄的情思。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