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作短歌十一章 其五
醉后作短歌十一章 其五朗读对人静坐无一语,含思沈沈在何许?出门又遇日落时,大路渺渺将安之?高冠如豸印如斗,前有飞鹰后走狗,昨日桑田今种柳。
摘要
姚燮的《醉后作短歌十一章 其五》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血泪之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诗人亲历英军攻陷镇海的战乱,逃难途中借酒泄愤而作此组诗。第五章以“刀痕刮骨裂,白骨见天惨”勾勒战场景象,末句“血泪和墨浓,题上泉明壁”将个人悲愤升华为民族苦难的铭刻。全诗以酒为引,以血墨为书,既控诉侵略者暴行,亦痛斥清廷无能,更以陶渊明(泉明)自喻,彰显乱世文人的气节。此诗被近代学者视为“诗史”,其沉痛笔力与杜甫《悲陈陶》一脉相承,在清代战争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冷峻笔触勾勒出一幅孤独彷徨的仕途图景。开篇"对人静坐"四字便营造出沉闷压抑的氛围,"含思沈沈"更显内心郁结。日落时分的意象与"大路渺渺"相映,暗示前路迷茫的困境。下半阕陡转笔锋,"高冠""印斗"的富贵意象与"飞鹰走狗"的权势象征形成强烈反差,末句"昨日桑田今种柳"以沧海桑田之变,道尽宦海浮沉的无常。全诗在简练的白描中暗藏深沉感慨,既有对仕途的倦怠,又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堪称晚清士人心态的典型写照。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