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

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朗读
出自明代沈周的诗词

两宫万里塞云黄,三闽四广天子忙。

孤忠老臣老不死,膏血几时湔国耻。

天高欲诉衍六歌,手把怨笔濡天河。

天河不乾怨长在,朝廷凌迟家破碎。

老臣已死稿苴存,金玉辉生旧墨痕。

郁攸小儿那解事,纸影虽空有文字。

传人流世自千年,击剑重歌双泪前。

摘要

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诗人,他创作了《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一诗,表达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号文山)的深切悼念与敬仰。文天祥的《六歌》是其被俘后所作,抒发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沈周此诗以和桑悦(曾任通判)的形式,呼应文天祥的精神,赞颂其忠贞气节,寄托了后世文人对历史英烈的追思与推崇。诗中融入了沈周个人的艺术情感,强调忠义精神的永恒价值,体现了明代士大夫对气节典范的集体缅怀。历史评价中,文天祥原作被誉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沈周的和诗则被视为文人雅士传承正气的重要作品,共同彰显了中华文化中“士不可不弘毅”的崇高理想。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抒发了孤忠老臣的满腔悲愤。开篇"两宫万里"四句勾勒出时局动荡、君王奔忙的乱世图景,"膏血几时"之问直指国家危亡之痛。中间四句转入个人抒情,以"天河"意象承载无穷怨愤,将家国破碎之痛推向高潮。后八句通过"老臣已死"的转折,展现文字超越生死的力量,"金玉辉生"四字尤见精神不朽。结尾"击剑重歌"的意象,既延续了屈原式的悲怆,又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全诗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铸一体,笔力雄健处见血性,婉转低回处见风骨,在激越悲慨中自有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文人节气。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