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东瓯漫成
会师东瓯漫成朗读瓯越江声动鼓鼙,霸图南北似鸡栖;谁为揖客称司马,独将游兵是水犀。
箸借自来非为汉,瑟操犹恐未工齐。
十年种、蠡成何事,敢向人前说会稽!
摘要
张煌言的《会师东瓯漫成》是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创作的一首诗,写于清军入侵江南、明朝危亡之际。当时,张煌言在浙江东瓯(今温州一带)与抗清义军会师,此诗即兴抒发其抗清复明的坚定决心。诗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以豪放悲壮的笔触描绘了收复失地的壮志和对民族危难的悲愤,如“会师东瓯”象征着团结抗敌的豪情。张煌言的诗作被后世高度评价,誉为民族气节的典范,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激励了无数爱国者,体现了其作为诗人兼战士的不屈精神。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瓯越江声起兴,气势雄浑,暗含历史沧桑。开篇"动鼓鼙"三字,将读者带入金戈铁马的战争氛围,而"鸡栖"之喻则暗讽霸业无常。颔联巧用司马相如与水犀甲之典,道出文人从戎的无奈。颈联"箸借""瑟操"二典并列,既见诗人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又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尾联以越国功臣种、蠡自比,却以反诘作结,慷慨激昂中见沉郁,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堪称咏史抒怀的佳作。全诗用典精当,对仗工稳,于豪放中见细腻,在悲慨处显深沉。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