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中 其三
泰山道中 其三朗读一山戴一山,重戴至谷口。
遵山视重戴,高仅及社首。
方知众高积,拔势乃得陡。
山坳环数郡,元气蒸泽薮。
中虚蕴灵宝,万古谁敢剖。
天阊虽已逼,地轴亦孔厚。
七十二代君,贞符藏北斗。
摘要
洪亮吉的《泰山道中·其三》是清代学者洪亮吉登临泰山途中所作组诗的第三首。全诗通过描绘山间云雾升腾、遮蔽青山的瞬息变幻之景,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与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诗中“山云油然作,忽失青山顶”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云雾骤起、山色隐没的生动画面,后两句“宁知云在下,雷雨翻万顷”则陡转笔锋,揭示云层之下另有雷雨翻涌的壮阔气象。此诗借自然奇观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深切感悟,同时暗含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纵然眼前景象迷离变幻,仍当以开阔胸襟静观天地之变。其语言凝练,意境跌宕,在清代山水诗中别具哲理意趣。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层峦叠嶂的山势为意象,展现了天地间的雄浑气象。开篇"一山戴一山"的叠字手法,生动描绘出山势连绵的壮阔景象。"方知众高积"四句转入哲思,暗喻世间至理往往蕴藏在平凡表象之下。后四句笔锋陡转,将山川之貌与人文历史相融,以"七十二代君"呼应"万古谁敢剖",形成时空交错的艺术张力。全诗语言雄健,意象壮美,在写景中暗含对天地玄机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