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七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七朗读孟冬风已厉,揽衣有馀叹。
独宿知夜长,远客知天寒。
河汉直双阙,皎若素与纨。
黄鹄从西南,孤飞正漫漫。
一鸣缓中带,再鸣沾玉颜。
游子不可听,令君中道还。
所以生别离,慷慨亮为难。
摘要
李攀龙的《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七》是其仿照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风格创作的组诗之一。作为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力主复古,此诗以汉魏古诗的质朴语言与深沉情感为基调,延续了原作的典型主题——或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或慨叹人生无常的悲凉。诗中通过简练的意象与含蓄的表达,传递出对生命漂泊、时光易逝的深切感喟,展现了作者对古典诗歌美学的自觉继承。尽管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这组拟古诗体现了明代复古派“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在模拟中融入了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被后世视为明代拟古诗的重要实践。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孟冬夜宿为题,寄托游子思乡之情。开篇"风厉""夜长""天寒"三组意象,层层递进勾勒出严冬孤寂之境。中段"河汉""黄鹄"之喻尤为精妙,银河如素纨横贯宫阙,孤鹄漫漫独飞,既写实景又暗喻游子飘零。后段"鸣声沾颜"的细节描写,将无形之思化为有形之泪,更见笔力之深。"生别离"与"亮为难"的结语,道尽古今游子共有的羁旅之痛。全诗格调清峻,意境苍凉,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堪称魏晋羁旅诗中的佳作。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