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初葺遗老斋二首

初葺遗老斋二首朗读
出自宋代苏辙的诗词

为留十步南墙竹,莫怪门前鸟雀多。

陋巷何妨似颜子,势家应未夺萧何。

诗书懒惰何曾读,气息调匀不用呵。

多病从来少宾客,杜门今复几人过。

摘要

苏辙的《初葺遗老斋二首》是其晚年退居颍川时所作的重要诗篇。当时苏辙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自号“颍滨遗老”,在颍昌(今河南许昌)筑室“遗老斋”以寄情志。这两首诗正是在他初次修葺这所书斋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修葺书斋、整理书籍、栽种花竹的情景,如“花木手栽新有韵”“图书整理旧成编”,字里行间流露出远离朝堂纷扰后,在书斋中寻求宁静与精神寄托的闲适自得。其核心思想是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彻底疏离和对田园隐逸生活的满足与珍视,展现了历经沧桑后归于淡泊的心境。作为苏辙晚年心境与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两首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内敛,体现了其后期诗歌返璞归真的艺术特色,是研究苏辙思想转变和宋代士大夫隐逸文化的重要文本。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闲适自得之笔,写尽隐居生活的清幽意趣。首联"为留十步南墙竹,莫怪门前鸟雀多",以竹喻节操,鸟雀显幽静,勾勒出简朴的居所环境。颔联用颜回安贫乐道、萧何不慕权势的典故,表明自己甘于淡泊的志趣。颈联"诗书懒惰何曾读,气息调匀不用呵",看似自嘲实为自得,展现超脱物外的闲适心境。尾联"多病从来少宾客,杜门今复几人过",以病为托词,暗含对世俗往来的疏离。全诗语言平实而意境深远,通过居所、典故、日常生活等细节,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堪称隐逸诗中的佳作。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