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题蔡教谕先生鹤冢卷

题蔡教谕先生鹤冢卷朗读
出自明代王绂的诗词

琴罢杏坛长自舞,蹁跹何遽永相违。

漫追坡老舟中梦,谁复丁仙海上归。

声断夜窗松月在,迹存春径雨苔微。

空留泮水萧萧冢,落日凄风鸟雀飞。

摘要

王绂的《题蔡教谕先生鹤冢卷》是明代一首寄托哀思与高洁情怀的题咏诗。王绂作为明初著名画家、诗人,以诗画相融的笔触,为友人蔡教谕所葬之鹤题写此诗。诗中"鹤冢"象征蔡先生对仙鹤的深厚情谊,暗喻鹤所代表的高洁品性。诗人借咏鹤冢,既表达对仙鹤逝去的惋惜,更颂扬蔡先生如鹤般清雅脱俗的品格与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同时隐含对生命易逝的感喟。全诗以物喻人,在哀婉中见风骨,体现了明代文人借物抒怀、崇尚气节的审美追求,是王绂题画诗中融合人文关怀与自然意象的代表作。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琴音为引,道尽人世悲欢离合。开篇"琴罢杏坛"勾勒出文人雅集场景,却陡然转入"永相违"的哀思,形成强烈反差。中二联用苏东坡泛舟、丁令威化鹤之典,暗喻人生如梦、仙踪难觅的怅惘。"声断夜窗"一联以景写情,松月夜窗、苔痕春径,皆是故人旧迹,如今只剩凄凉。尾联"泮水萧萧"与"落日凄风"相映,营造出苍茫孤寂之境,飞鸟意象更添飘零之感。全诗运典自然,对仗精工,将追忆之情融入黄昏景物,余韵悠长,令人低回不已。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