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壬寅三月八日避乱西涧十八日复移石梁寨

壬寅三月八日避乱西涧十八日复移石梁寨朗读
出自元代陈镒的诗词

潇潇苦雨湿衣裘,两度移居尚未休。

岩树层层云雾暗,野花片片石泉流。

怕遭兵火依高寨,愁对妻儿忆旧丘。

恰似携家江上住,明朝风浪又移舟。

摘要

陈镒是明朝时期的文人官员,这首题为《壬寅三月八日避乱西涧十八日复移石梁寨》的诗,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避乱事件。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壬寅年三月八日因战乱避难于西涧,十八日又迁移到石梁寨的经过。通过这一叙事,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期寻求安全、记录个人苦难的思想,体现了对乱世的感慨、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个人在历史变局中的坚韧与忧思。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沉郁顿挫之笔,写出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的苦况。首联"潇潇苦雨"与"两度移居"道尽漂泊之苦,雨湿衣裘更添凄凉。颔联"岩树""野花"看似写景,实则暗喻乱世中依然存在的自然生机,与人事之艰形成对照。颈联直抒胸臆,"怕遭兵火"写出时代动乱,"愁对妻儿"道尽家国之痛。尾联以江上移舟作比,将漂泊无定的人生况味推向极致。"明朝风浪"四字尤见功力,既写实景又暗喻前程未卜,余韵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陈镒(?—1456年),字有戒,江苏吴县人,永乐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湖广、山东、浙江等地的副使,明英宗时期镇守陕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陕西的饥荒问题,后看到河南等地流民啸聚,建议派人前往抚恤,英宗同意后,但官员却没有施行,导致后来河南等地的叛乱。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人很爱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回朝廷,老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他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他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景泰四年(1453年)因病致仕。景泰七年(1456年),陈镒去世,获赠太保,谥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