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伯举五羊九日见怀
答韩伯举五羊九日见怀朗读不为悲秋两鬓凋,总怜双目断征桡。
思君此日风前帽,何处同归月下潮。
物候又惊篱菊放,新愁都向酒杯消。
书来想亦悲离索,共听西风一雁遥。
摘要
张萱的《答韩伯举五羊九日见怀》是明代岭南文人的酬唱之作。张萱为广东博罗人,万历年间举人,曾任知县,晚年辞官归乡潜心著述。此诗是他在重阳节(九日)回应友人韩伯举从广州(五羊城)寄来诗作的唱和之作。诗中既流露对故友深情的感念,又透露出隐逸生活的闲适心境。通过"黄花""浊酒"等重阳意象,既承袭了传统节日的怀思主题,又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的志趣。作为岭南诗坛的重要人物,张萱的诗歌虽未获广泛传颂,但此作真实反映了晚明地方文人的交游状态与精神世界,展现了士大夫在宦海沉浮后追求心灵自由的普遍情怀。其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含蓄,具有典型的明人酬答诗风韵。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秋思为题,字字含情,句句动人。首联"不为悲秋两鬓凋"起笔不凡,道出诗人并非因秋而悲,实为远人而愁。颔联"思君此日风前帽"以细节传情,风前帽、月下潮的意象交织,尽显相思之苦。颈联转写当下景况,篱边菊花绽放,却只能借酒消愁,暗示时光流逝而相聚无期。尾联"共听西风一雁遥"尤为精妙,将两地相思托付雁声,以空间之远反衬情意之深。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仗工整而不失灵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