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二
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二朗读博物张华不易逢,十年京洛少从容。
当时未得丰城剑,已识云间陆士龙。
摘要
李攀龙的《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二》是明代复古派文人唱和诗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创作于李攀龙收到友人徐中行(徐使君)转赠的王世懋(字敬美)诗作后,以诗代简回赠。诗中既表达了对徐使君传递诗作的感谢,更着重抒发了对王敬美才华的激赏与惺惺相惜之情。李攀龙作为"后七子"领袖,此作延续了其推崇汉魏盛唐的复古主张,语言凝练典雅,意境清远。通过"琼树遥相忆"等意象,既展现了文人间的风雅交往,也暗含对诗歌艺术境界的追求。该诗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酬唱的风尚,更折射出复古派"格调说"的创作理念,是研究明代中期文学思潮的重要文本。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张华博学多识却难遇知音起兴,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首句"博物张华不易逢"暗含对张华这样博学之人的赞叹,也暗示了知音难求。次句"十年京洛少从容"则道出了诗人在京洛十年间的孤独与寂寞。"丰城剑"与"陆士龙"的典故运用巧妙,前者象征未得赏识的才华,后者则指代已结为知己的友人。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诗人从怀才不遇到终得知音的心路历程。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典故运用自然贴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