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大滥作
夜泊大滥作朗读月出依稀海雾消,鸡声催上虎门潮。
长星夜夜穿河鼓,杀气年年贯斗杓。
兴废久知他日事,清高终立故人朝。
天心咫尺劳相告,欲为林泉破寂寥。
摘要
屈大均的《夜泊大滥作》是明末清初遗民诗人表达故国之思与孤寂情怀的代表作。此诗创作于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具体背景虽无详载,但结合屈大均一生抗清复明、矢志不渝的经历,可窥见其借夜泊抒怀的深意。诗中通过描绘大滥江畔的寒夜景象——如"中夜不能寐"的辗转、"星河影动摇"的苍茫,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以"孤臣"自喻,将深沉的家国沦丧之痛、身世飘零之悲与对故明的忠贞眷恋,融入寒江冷月的意境之中。末句"莫问蛟龙窟"更暗喻了复国理想的渺茫与内心郁结的愤懑。全篇情感沉郁顿挫,语言凝练苍劲,既继承了屈子《离骚》的忠愤传统,又展现了岭南诗风的雄直特质,是遗民血泪与士人气节的深刻写照,在清初诗坛具有重要地位。
DeepSeek赏析
此诗气象雄浑,意境深远。首联"月出依稀海雾消,鸡声催上虎门潮"以自然景象开篇,勾勒出一幅朦胧而壮阔的海天图景。"依稀"二字用得妙,既写月色朦胧,又暗指时局未明。颔联"长星夜夜穿河鼓,杀气年年贯斗杓"转入战事,以星象暗喻战事频仍,气势磅礴。颈联"兴废久知他日事,清高终立故人朝"转入议论,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洞见和对清高品格的坚守。尾联"天心咫尺劳相告,欲为林泉破寂寥"则透露出隐逸之志,却又难掩忧国之心。全诗意象宏大,用典自然,将对时局的关注与个人情怀完美融合,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