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

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朗读
出自明代袁宏道的诗词

寒色浸精蓝,光明见题额。

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

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

摘要

《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此诗作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袁宏道时任顺天府教授,与友人陶望龄、谢于楚等夜游北京崇国寺赏月。诗中描绘了古寺月夜的清幽景致:"寒色侵精蓝,温暾浮瓦缶。双池带芦苇,清泠亦何有。"通过冰面浮光、古殿鸦影等意象,营造出空寂澄澈的意境。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文人雅趣,在寒月古刹的意象群中,暗含对尘俗喧嚣的疏离,传递出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其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以疏淡笔墨勾勒出晚明文人特有的闲适心境与超逸情怀,是体现"性灵说"美学理念的代表作之一。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月夜寒光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夜色图景。开篇"寒色浸精蓝"四字便定下冷色调,月光如水般浸润万物。诗人踏月而行,却发现山僧闭门避月,暗示月光之清冷令人却步。中段"空阶写虬枝"句尤为精妙,以枝影如篆刻于石阶,暗喻月光之锐利。后段借酒不暖身、天街寂寥的描写,将月色的清冷推向极致。结句"长夜照沙碛"更将意境拓展至无垠荒漠,使清冷月光与人生孤寂相互映照。全诗以月光为媒介,巧妙融合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营造出空灵冷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境界的深刻体悟。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