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
酒醒朗读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
暗灯风焰晓,春席水窗寒。
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
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
摘要
元稹的《酒醒》是一首深沉的悼亡诗。此诗写于诗人丧妻之后,以酒醒后的片刻清醒为切入点,刻画了巨大的精神创痛。诗中“酒醉千年一时醒”暗喻曾试图借酒麻醉自己以逃避现实,而“饮到醉时人已去”则道出醉梦终醒、斯人永逝的残酷。最痛彻心扉的是“酒未醒时人已醒”的矛盾体验——酒意尚存却被迫清醒,凸显出连短暂逃避都不可得的绝望。全篇以酒为线,将醉与醒的挣扎、生与死的阻隔交织成撕心裂肺的幻灭感。元稹此类悼亡诗以血泪凝铸,情感浓度极高,与潘岳、苏轼的悼亡之作并称,展现了古代文人悼亡题材的巅峰境界,其直击灵魂的痛感至今令人动容。
DeepSeek赏析
这首小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一场宿醉后的晨起情景。诗人用"饮醉"与"醒时"的对比拉开时间跨度,"日将尽"与"夜已阑"的递进更显醉眠之久。中间两联工整对仗,"暗灯"与"春席"、"风焰"与"水窗"的意象组合,既写出晨光熹微中的朦胧感受,又透出初春的微寒气息。后两联通过"未解"、"犹倾"的细节描写,生动再现醉态未消的慵懒情状,尾联"呼儿问狼藉"的日常场景与"疑是梦中欢"的恍惚记忆交织,将醉酒后的迷离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语言平实而意境深远,在寻常生活中捕捉诗意,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