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甲午中秋夜不见月

甲午中秋夜不见月朗读
出自宋代韩琦的诗词

中秋待月高楼上,浮云妒明逞顽黑。

姮娥积贮一岁光,欲放天下不可得。

今夕实系天下望,未必举世罹遮塞。

欢明戚暗一时偏,人不咎天云所职。

吾问云兮尔无心,胡为动与人相贼。

岁旱不能含雨来,翻于此夜浓如墨。

吾欲独仗倚天剑,上决重阴走奸慝。

空中夺出黄金盘,万宇澄然同一色。

摘要

《甲午中秋夜不见月》是北宋名臣韩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中秋,时韩琦因政治风波被贬扬州。诗中描写了中秋之夜阴云蔽月、风雨交加的景象,以“待月楼空影许长”暗喻自身政治抱负受挫的孤寂心境。诗人借自然天象抒怀,通过“天意无情”的慨叹,既表达了对月难圆的遗憾,更隐晦流露出对朝局变幻的无奈与忧思。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凉,将个人际遇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在宋代中秋题材诗中别具一格,展现了士大夫在政治逆境中含蓄深沉的家国情怀。

DeepSeek赏析

这首中秋咏怀之作笔力雄健,意境开阔。开篇以"浮云妒明"起兴,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暗喻世间小人作梗。"姮娥积贮"四句构思新奇,将月光想象为积蓄一年的光华,而浮云遮蔽使之不得普照,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中段笔锋一转,以"吾问云兮"直斥浮云,质问其为何与人为敌,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间正义的呐喊。结尾"倚天剑"意象尤为壮阔,彰显诗人欲扫除阴霾、还天下清明的豪情。全诗以中秋待月为引,实则抒发了要廓清寰宇、还世间朗朗乾坤的政治理想,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刚正不阿的气节。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