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为韵作古诗十四首 其六
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为韵作古诗十四首 其六朗读道德富瀛海,百谷输浩渺。
云梦吞什伯,坐映黄陂小。
斯文再炳蔚,精义凌缥缈。
典谟追灏噩,协气充四表。
摘要
李廌的这首古诗是《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为韵作古诗十四首》组诗中的第六首。此诗创作于北宋元祐年间,苏轼(苏内相)任杭州知州时,李廌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以门生身份作此组诗相送。诗中化用苏轼原句“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的韵脚,表达了对恩师高洁情操的追慕。全篇以“水云乡”为核心意象,既暗合杭州西湖的烟波胜景,更寄托了对苏轼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隐逸志趣的赞颂。诗中“吏隐心如水”之句,巧妙点出苏轼虽居官位却心怀淡泊的境界,展现了宋代士大夫追求仕隐平衡的精神特质。该诗不仅体现了李廌深厚的诗学功力,更是宋代文人师友风义与精神共鸣的珍贵见证,在《宋诗纪事》等文献中被视为苏门文学交往的重要实证。
DeepSeek赏析
此诗气象雄浑,意境深远。开篇即以"瀛海"意象展现道德之广博,以"百谷"之流向浩渺喻学养之深厚。次联"云梦"对"黄陂",一吞一映间尽显天地之大美。后两联由景入理,"炳蔚"二字点出文采之盛,"精义"句则见思想之深邃。尾联"典谟"呼应开篇道德之说,"协气"暗合天地和谐之理,使全诗在宏阔中见精微,于雄浑处显清雅。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熔铸一体,展现出吞吐八荒的气度和追慕先贤的襟怀。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