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台应制
龙虎台应制朗读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
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
摘要
《龙虎台应制》是元代诗人马祖常创作的一首应制诗。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即位后,马祖常随驾北巡上都,途中驻跸龙虎台(今北京昌平境内),奉皇帝之命写下此诗。全诗以壮阔笔触描绘龙虎台的高峻地势与皇家北巡的盛大场景,如“山连剑阁迷云栈,水落银河泻玉沟”等句,既展现了塞北雄奇风光,又暗含对蒙元帝国强盛的颂扬。诗中“紫驼银瓮赐琼浆”等细节,生动记录了元朝特有的游牧文化与宫廷仪典,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感染力。作为元代西域色目人汉诗的代表作,此诗气象恢弘,语言典丽,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下宫廷诗歌的独特风貌,被后世视为元代应制诗的典范之一。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龙虎台为背景,描绘了秋日皇家出巡的盛况。首联"龙虎台高秋意多"点明时令与地点,一个"高"字既写实景又暗喻皇家气象。"翠华来日似鸾坡"以鸾凤喻君王,尽显雍容华贵。颔联"天将山海为城堑"气势磅礴,将自然景物与帝王威仪融为一体;"人倚云霞作绮罗"则通过云霞喻华服,展现出如梦如幻的皇家气派。颈联用周穆王、汉高祖的典故,既彰显历史厚重感,又暗含对当今圣主的颂扬。尾联"两京巡省非行幸"一转,将巡游升华为心系苍生的仁政之举。全诗对仗工整,用典精妙,在铺陈皇家威仪的同时,更凸显了心系天下的仁君形象,可谓咏史诗中的佳作。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