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
游春朗读满路香尘起,寻春思欲迷。
树晴莺出谷,溪暖燕衔泥。
玉勒嘶芳草,青楼瞰大堤。
风光无限好,都在画桥西。
摘要
于谦的《游春》并非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但依然体现了这位明代名臣的诗歌风格。此诗以春日游历为线索,描绘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田园风光,画面清新明快。诗人通过“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闲适场景,表面上展现了对自然之趣的沉醉。然而结合于谦作为爱国将领的身份,诗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象隐约透露出他渴望为国效力、施展抱负的豪情。这种在闲适表象下暗藏济世之志的笔法,正是于谦诗歌“清新中见风骨”的特色。虽无明确史料记载具体创作背景,但全诗在自然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积极进取精神,与其“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刚毅人格一脉相承,展现了诗人身处庙堂而心向林泉、心系家国的双重情怀。
DeepSeek赏析
这首小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寻芳图。开篇"满路香尘"四字便点出春意盎然之景,一个"迷"字道出游春者陶然忘机的心境。中间两联对仗工稳,"树晴"与"溪暖"相互映衬,莺燕的动态更添生机;"玉勒"指代骏马,"青楼"暗含佳人,使画面层次更为丰富。末句"画桥西"三字收束全篇,将无限春光凝聚于一处,留白处最见匠心。全诗语言凝练,意象生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受,将读者带入那醉人的春色之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