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登圆通阁望邺城有感 其一
暮雨登圆通阁望邺城有感 其一朗读杰阁移时傍赤阑,野云东望转迷漫。
太行不隔中天雨,遥忆柴荆共暮寒。
摘要
谢榛的《暮雨登圆通阁望邺城有感 其一》是明代诗人谢榛创作的一首怀古诗。谢榛作为“后七子”之一,擅长五言诗,此诗以暮雨时分登临圆通阁眺望古都邺城为背景,借眼前萧瑟之景抒发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诗人遥望邺城故址,追忆曹操建铜雀台、金虎台的雄图霸业,而今唯余断壁残垣湮没于烟雨之中。诗中“铜雀”、“金虎”等意象,既是对邺城辉煌历史的具象化追述,又暗含对繁华易逝、功业成空的感慨。通篇以苍茫暮雨为底色,将孤城遗迹与历史烟云交融,在时空的纵深中寄托了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哲思,体现了谢榛沉郁苍健的诗风,被王士祯赞其五言“句烹字炼,气逸调高”。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绝笔力雄浑,意境深远。开篇"杰阁"二字点明登临之所,"移时"暗示久立凝望之情。次句"野云迷漫"勾勒出苍茫云海之景,与首句形成远近对照。第三句笔锋陡转,以太行山喻阻隔,却道"不隔中天雨",暗含虽隔千里而同沐风雨之意。结句"柴荆共暮寒"以质朴意象收束,将遥思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全诗在雄阔中见细腻,苍茫中寓温情。诗人善用空间转换,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自然交融,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