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夜闻子规

夜闻子规朗读
出自宋代朱熹的诗词

幽林欲雨气含凄,春晚端居园径迷。

独向高斋展衾卧,南山夜夜子规啼。

摘要

朱熹的《夜闻子规》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哲理诗。此诗创作于诗人静夜独处之时,窗外杜鹃(子规)凄切的啼鸣“不如归去”触发了他的思绪。作为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并未沉溺于哀愁,而是将自然意象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诗中,子规的啼叫被赋予了超越个人情感的意涵,象征着天地间永恒的自然律动与生命循环。诗人以“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学视角,聆听这夜半啼声,体察到动静相生的宇宙真谛。他借子规的执着鸣叫,隐喻求道者追寻天理的不懈精神,传递出对生命归宿的哲学思考——既包含对世俗归隐之念的超越,更蕴含着对精神家园即“天理”境界的向往。此诗典型体现了宋诗“以理入诗”的特点,在简淡的意象中寄寓深邃的理学思想,展现了朱熹融哲理于日常生活的大家风范。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幽深意境见长,字字含情,句句传神。首句"欲雨气含凄"妙笔生花,将雨前林间特有的湿润气息与凄清之感融为一体。"春晚端居园径迷"一句,既写实景又寓心境,园径之迷恰似诗人内心迷惘。后两句转入斋中独卧,却闻子规夜啼,以动衬静,更显孤寂。全诗意象空灵,格调清远,通过林雨、园径、高斋、夜啼等意象的有机组合,营造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孤高自守、感时伤怀的情怀。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