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致政孔千兵
与致政孔千兵朗读纱帽閒眠心兀兀,金戈不枕夜沉沉。
要知此老无官府,须是昭文不鼓琴。
细字蝇头双眼在,远尘鹿伴一丘深。
果留不尽遗孙子,玉树琼枝总出林。
摘要
庄昶的《与致政孔千兵》是一首明代赠答诗,通过赞颂友人孔千兵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高洁人格与隐逸情怀的推崇。 此诗创作于庄昶晚年归隐时期。孔千兵为一位卸任的武官("致政"即退休),庄昶与之交游,诗中既回顾了孔氏昔日的军旅生涯("千兵"指其统领之职),更着重刻画其解甲归田后的超然心境。诗人以"云山"、"松菊"等意象烘托隐逸氛围,强调孔氏不恋权位、寄情自然的洒脱。尾联"功成身退真豪杰"直抒胸臆,将主动退隐视为更高境界的豪杰之举,暗含对官场羁绊的批判。 作为明代"性气诗派"代表,庄昶此诗承袭宋代理学诗传统,在质朴语言中贯注理学家的道德观。其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赠答诗的应酬窠臼,通过个体选择折射出明中期士人在仕隐矛盾中的精神追求,成为解读当时知识分子心态的生动文本。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淡泊闲适的笔触描绘了隐士生活的超然境界。首联"纱帽閒眠心兀兀,金戈不枕夜沉沉"以对比手法展现远离尘嚣的宁静,纱帽与金戈的意象反差凸显了诗人的出世情怀。颔联化用昭文典故,暗示主人公已超脱世俗羁绊,达到无官无府的逍遥境界。颈联"细字蝇头双眼在"写静观细读之乐,"远尘鹿伴一丘深"则用鹿意象烘托隐者与自然的和谐。尾联以"玉树琼枝"喻子孙贤能,寄托了将精神财富传承后人的期许。全诗语言清雅,意境深远,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生命智慧。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