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送莱芜萧簿

送莱芜萧簿朗读
出自明代李攀龙的诗词

萧生业本儒术起,稍因读法得其指。

栖息十年白鹿洞,担囊一卷青乌子。

岱宗雄蟠大海滨,衣冠气王中有人。

我家松槚三千树,鞍山东望华不注。

为说干时常轗轲,独怜明主能知遇。

莱芜作簿更谁群,但恨无过范史云。

釜里蠹鱼堪自见,鞭下虫蛆讵忍闻。

看君才岂催科拙,请谒公门非所屑。

藩臣答诏误承恩,翻然遂就迁官列。

匹马悠悠复路岐,即今失意欲何之。

同乡冢宰谙名姓,府掾郎曹伫可期。

摘要

李攀龙的《送莱芜萧簿》是一首明代送别诗。此诗为李攀龙送别友人萧姓莱芜主簿(县衙文书官员)时所作,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友人形象与仕途境遇。诗中"白发微官"点明萧簿年长而职位低微的处境,后以"莫谓卑官不足为"直抒胸臆,既表达对友人清贫坚守的理解,更强调职位无论高低皆应尽职的为官态度。末句"青山何处不负丞"以青山为喻,暗含对友人清廉品格的赞许,同时寄寓无论身处何地皆可有所作为的期勉。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在勉励友人的同时,也折射出明代底层官吏的生存状态与文人相知相重的真挚情谊。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以萧生的儒生生涯为线索,展现了古代士人的仕途沉浮与精神追求。开篇以"白鹿洞"、"青乌子"等意象勾勒出儒者勤学苦读的形象,暗含隐逸之志。中段转入对仕途的感慨,"干时常轗轲"道尽宦海浮沉,"独怜明主能知遇"则寄托了士人遇明主的理想。后段"釜里蠹鱼"、"鞭下虫蛆"等比喻辛辣讽刺官场腐败,而"请谒公门非所屑"彰显了主人公的清高品格。结尾处"失意欲何之"的设问,既表现了仕途失意的迷茫,又暗含对未来的期许。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展现了诗人对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不失儒者的温厚气质。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