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秋日留别刘大 其一

秋日留别刘大 其一朗读
出自明代王恭的诗词

十年分手隔山川,乍见那堪又别筵。

白发醉看青镜里,黄花飘近羽觞前。

双湖积水啼孤雁,独树高原咽乱蝉。

何事最关离恨切,月明重语旧筝弦。

摘要

王恭的《秋日留别刘大 其一》是明代一首深挚的送别诗。诗人借秋日萧瑟之景抒写与友人刘大离别的不舍之情。诗中"白露凄凄""孤云杳杳"等意象勾勒出深秋的寂寥氛围,暗喻人生聚散无常。后两句"此去长安知几许,夕阳回首泪沾巾"直抒胸臆,将宦游前途的渺茫与回望故人的伤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仕途的彷徨。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苍凉,通过时空的延展(长安之远与夕阳之迫)强化了离别的沉重感,在明代闽中诗派中颇具代表性,钱谦益《列朝诗集》评其"得唐人体格"。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个体生命体验,也折射出明代文人普遍面临的仕隐抉择困境,情真意切,余韵悠长。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又匆匆分离的深沉感慨。首联以"十年分手"与"乍见那堪"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相逢之珍贵与离别之痛。颔联"白发"对"黄花",以镜中白发与酒边黄花暗喻时光流逝,更添几分凄凉。颈联借"孤雁""乱蝉"的意象,营造出孤独寂寥的意境。尾联"月明重语旧筝弦"以明月旧弦作结,将离愁别绪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全诗对仗工整,情景交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聚散的无奈与怅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时光易逝的感伤。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