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苏洵所有诗词大全

  • 宋代:苏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 宋代:苏洵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

    来升我堂,来饮我尊。

    羞鳖不时,詈我不勤。

    求我何多,请辞不能。

    客谓主人:唯子我然。

    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

  • 宋代:苏洵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

    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

    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为?踽踽无营。

    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 宋代:苏洵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 宋代:苏洵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 宋代:苏洵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 宋代:苏洵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 宋代: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

    西人传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谋夫如云。

    天子曰嘻,命我张公。

    公来自东,旗纛舒舒。

    西人聚观,于巷于涂。

    谓公暨暨,公来于于。

    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

    讹言不祥,往即尔常。

    春而条桑,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伐鼓渊渊。

    西人来观,祝公万年。

    有女娟娟,闺闼闲闲。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来,期汝弃捐。

    禾麻芃芃,仓庾崇崇。

    嗟我妇子,乐此岁丰。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缨。

    西人相告,无敢逸荒。

    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 宋代: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 宋代: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

    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

    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 ««
  • «
  • 4
  • 5
  • 6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