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写景"类型的诗

  • 元代: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 清代: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元代: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

    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五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

    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

    橘林霜重更红鲜。

    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 宋代: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 宋代:李好古

    瓜州渡口。

    恰恰城如斗。

    乱絮飞钱迎马首。

    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

    极知形胜东南。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 南北朝:薛道衡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 清代:钱谦益

      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

    虞山,嶞山也。

    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

    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

    湖之为陂为寖 者,弥望如江流。

    山与湖之形,经斯地也,若胥变焉。

    阁屹起平田之中,无垣屋之蔽,无藩离之限,背负云气,胸荡烟水,阴阳晦明,开敛变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阁既成,主人与客,登而乐之,谋所以名其阁者。

      主人复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与子亦犹是也。

    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

    吴王拜郊之 台,已为黍离荆棘矣。

    逦迤而西,江上诸山,参错如眉黛,吴海国、康蕲国之壁垒,亦已荡为江流矣。

    下上千百年,英雄战争割据,杳然不可以复迹,而况于斯阁 欤?又况于吾与子以眇然之躯,寄于斯阁者欤?吾与子登斯阁也,欣然骋望,举酒相属,已不免哑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还而相笑与?”  客曰:“不然。

    于天地之间有山与湖,于山与湖之间有斯阁,于斯阁之中有吾与子。

    吾与子相与晞朝阳而浴夕月,钓清流而弋高风,其视人世之区区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吓也为何如哉?吾闻之,万物莫不然,莫不非。

    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轻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则夫夔蚿之相怜,鯈鱼之出游,皆动乎天机而无所待也。

    吾与子之相乐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两行也,而又何间焉?”  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辩也。

    ”姑以秋水名阁,而书之以为记。

    崇祯四年三月初五日。

  • 清代: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岂独寻山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