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哲理"类型的诗

  • 唐代:齐己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 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 宋代: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 一作:草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唐代: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

    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

    ”应之者咸怃然。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

    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

    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

    今书来言者皆大过。

    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宗元复白。

  • 唐代: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