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哲理"类型的诗

  • 唐代: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宋代:沈括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 沈括(宋)——《梦溪笔谈》

  • 清代: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

    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

    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 唐代: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 唐代: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宋代:苏轼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 ««
  • «
  • 1
  • 2
  • 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