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高中文言文"类型的诗

  • 唐代: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仙人 一作:天人;飞阁流丹 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唐代: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

    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

    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

    舅姑毁黜以至此。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

    心目断尽,无所知哀。

    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

    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

    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

    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

    脱获回耗,虽死必谢。

    君不许,何敢言。

    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毅请闻之。

    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

    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

    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因而随之,无有碍矣。

    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

    ”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因复谓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

    ”“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

    ”毅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

    ”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

    ”语竟,引别东去。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

    洞庭之阴,果有社橘。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

    俄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

    ”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

    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

    ”毅如其言,遂至其宫。

    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俟焉。

    ”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

    ”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

    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

    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然而王久不至。

    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

    ”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

    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

    道士,乃人也。

    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

    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

    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焉。

    ”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

    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

    ”毅而设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

    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

    长于楚,游学于秦。

    昨下第,闲驱泾水右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

    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

    悲泗淋漓,诚怛人心。

    遂托书于毅。

    毅许之,今以至此。

    ”因取书进之。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咤良久。

    左右皆流涕。

    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

    须臾,宫中皆恸哭。

    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

    ”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

    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

    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拆地裂。

    宫殿摆簸,云烟沸涌。

    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

    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乃擘青天而飞去。

    毅恐蹶仆地。

    君亲起持之曰:“无惧,固无害。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

    ”君曰:“必不如此。

    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

    ”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恰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

    红妆千万,笑语熙熙。

    中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

    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

    君笑谓毅曰:“泾水之囚人至矣。

    ”君乃辞归宫中。

    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

    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

    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

    君谓毅曰:“此钱塘也。

    ”毅起,趋拜之。

    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

    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

    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

    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

    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

    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

    愧惕惭惧,不知所失。

    ”因退而再拜。

    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

    ”“伤稼乎?”曰:“八百里。

    ”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

    ”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

    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

    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以去,勿复如是。

    ”钱塘君复再拜。

    是夕,遂宿毅于凝光殿。

      明日,又宴毅于凝碧宫。

    会友戚,张广乐,具以醪醴,罗以甘洁。

    初,笳角鼙鼓,旌旗剑戟,舞万夫于其右。

    中有一夫前曰:“此《钱塘破阵乐》。

    ”旌杰气,顾骤悍栗。

    座客视之,毛发皆竖。

    复有金石丝竹,罗绮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进曰:“此《贵主还宫乐》。

    ”清音宛转,如诉如慕,坐客听下,不觉泪下。

    二舞既毕,龙君大悦。

    锡以纨绮,颁于舞人,然后密席贯坐,纵酒极娱。

    酒酣,洞庭君乃击席而歌曰:“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

    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荷贞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齐言惭愧兮何时忘!”洞庭君歌罢,钱塘君再拜而歌曰:“上天配合兮,生死有途。

    此不当妇兮,彼不当夫。

    腹心辛苦兮,泾水之隅。

    风霜满鬓兮,雨雪罗襦。

    赖明公兮引素书,令骨肉兮家如初。

    永言珍重兮无时无。

    ”钱塘君歌阕,洞庭君俱起,奉觞于毅。

    毅踧踖而受爵,饮讫,复以二觞奉二君,乃歌曰:“碧云悠悠兮,泾水东流。

    伤美人兮,雨泣花愁。

    尺书远达兮,以解君忧。

    哀冤果雪兮,还处其休。

    荷和雅兮感甘羞。

    山家寂寞兮难久留。

    欲将辞去兮悲绸缪。

    ”歌罢,皆呼万岁。

    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毅辞谢而受。

    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

    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

    毅笑语四顾,愧谢不暇。

    洎酒阑欢极,毅辞起,复宿于凝光殿。

      翌日,又宴毅于清光阁。

    钱塘因酒作色,踞谓毅曰:“不闻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杀不可羞耶?愚有衷曲,欲一陈于公。

    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

    足下以为何如哉?”毅曰:“请闻之。

    ”钱塘曰:“泾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也。

    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

    不幸见辱于匪人,今则绝矣。

    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毅肃然而作,欻然而笑曰:“诚不知钱塘君孱困如是!毅始闻跨九州,怀五岳,泄其愤怒;复见断金锁,掣玉柱,赴其急难。

    毅以为刚决明直,无如君者。

    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

    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

    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

    惟王筹之!”钱塘乃逡巡致谢曰:“寡人生长宫房,不闻正论。

    向者词述疏狂,妄突高明。

    退自循顾,戾不容责。

    幸君子不为此乖问可也。

    ”其夕,复饮宴,其乐如旧。

    毅与钱塘遂为知心友。

      明日,毅辞归。

    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于潜景殿,男女仆妾等悉出预会。

    夫人泣谓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别。

    ”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

    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

    宴罢,辞别,满宫凄然。

    赠遗珍宝,怪不可述。

    毅于是复循途出江岸,见从者十余人,担囊以随,至其家而辞去。

    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

    百未发一,财已盈兆。

    故淮右富族,咸以为莫如。

    遂娶于张氏,亡。

    又娶韩氏。

    数月,韩氏又亡。

    徙家金陵。

    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有媒氏告之曰:“有卢氏女,范阳人也。

    父名曰浩,尝为清流宰。

    晚岁好道,独游云泉,今则不知所在矣。

    母曰郑氏。

    前年适清河张氏,不幸而张夫早亡。

    母怜其少,惜其慧美,欲择德以配焉。

    不识何如?”毅乃卜日就礼。

    既而男女二姓俱为豪族,法用礼物,尽其丰盛。

    金陵之士,莫不健仰。

    居月余,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艳逸丰厚,则又过之。

    因与话昔事。

    妻谓毅曰:“人世岂有如是之理乎?”  经岁余,有一子。

    毅益重之。

    既产,逾月,乃秾饰换服,召毅于帘室之间,笑谓毅曰:“君不忆余之于昔也?”毅曰:“夙为姻好,何以为忆?”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

    泾川之冤,君使得白。

    衔君之恩,誓心求报。

    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

    天各一方,不能相问。

    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

    遂闭户剪发,以明无意。

    虽为君子弃绝,分见无期。

    而当初之心,死不自替。

    他日父母怜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

    值君子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

    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报君之意。

    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

    ”因呜咽,泣涕交下。

    对毅曰:“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

    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

    妇人匪薄,不足以确厚永心,故因君爱子,以托相生。

    未知君意如何?愁惧兼心,不能自解。

    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

    ’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

    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话之。

    ”毅曰:“似有命者。

    仆始见君子,长泾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

    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无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

    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

    某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

    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

    然而将别之日。

    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

    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

    吁,今日,君,卢氏也,又家于人间。

    则吾始心未为惑矣。

    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

    ”妻因深感娇泣,良久不已。

    有顷,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

    夫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

    水陆无往不适。

    君不以为妄也。

    ”毅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

    乃相与觐洞庭。

    既至,而宾主盛礼,不可具纪。

      后居南海仅四十年,其邸第、舆马、珍鲜、服玩,虽侯伯之室,无以加也。

    毅之族咸遂濡泽。

    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

    南海之人,靡不惊异。

      洎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

    毅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

    凡十余岁,莫知其迹。

      至开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

    经洞庭,晴昼长望,俄见碧山出于远波。

    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

    ”指顾之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迎问于嘏。

    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来候耳。

    ”嘏省然记之,乃促至山下,摄衣疾上。

    山有宫阙如人世,见毅立于宫室之中,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

    毅词理益玄,容颜益少。

    初迎嘏于砌,持嘏手曰:“别来瞬息,而发毛已黄。

    ”嘏笑曰:“兄为神仙,弟为枯骨,命也。

    ”毅因出药五十丸遗嘏,曰:“此药一丸,可增一岁耳。

    岁满复来,无久居人世以自苦也。

    ”欢宴毕,嘏乃辞行。

    自是已后,遂绝影响。

    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

    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在。

      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

    人,裸也,移信鳞虫。

    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

    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

    愚义之,为斯文。

  • 魏晋: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 一作:悯 茕茕孑立 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祖母 一作:祖母刘)

  •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 两汉: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

    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明代: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 一作:阶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清代: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

    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以听。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

    展玩不可晓。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

    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

    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

    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
  • «
  • 1
  • 2
  • 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