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初中文言文"类型的诗

  •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 清代:蒲松龄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

    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

    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

    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

    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

    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 清代:蒲松龄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 清代: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 清代: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 清代:蒲松龄

    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 清代:纪昀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

    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

    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

    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

    ”鬼技穷,倏然。

    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 先秦: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南北朝:刘义庆

      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 ««
  • «
  • 2
  • 3
  • 4
  • 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