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初中文言文"类型的诗

  • 宋代:刘义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

    鹦鹉自念虽乐,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 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宋代: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唐代: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

  • 唐代: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
  • «
  • 3
  • 4
  • 5
  • 6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