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古文观止"类型的诗

  • 先秦:左丘明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 先秦: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先秦:左丘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两汉:司马相如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

    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

    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 两汉:司马迁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 两汉: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 ««
  • «
  • 2
  • 3
  • 4
  • 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