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赞颂"类型的诗

  • 清代:袁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魂魄毅兮 一作:子魂魄兮)

  • 唐代:李贺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 宋代:张玉娘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 宋代:惠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

    便知元济在掌股。

    羊公德行化悍夫,卧鼓不战良骄吴。

    公方沉鸷诸将底,又笑元济无头颅。

    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

    远人信宿犹未知,大类西平击朱泚。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鞬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 唐代: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 两汉: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

    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 两汉: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 明代: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 宋代: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 1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