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 本文内容

"写山"类型的诗

  • 唐代: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宋代: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

    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

    与天一样白漫漫。

    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 唐代:王维

    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

    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

  • 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 南北朝:萧纲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 宋代: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 唐代:令狐楚

    山,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 明代: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因大笑而别。

  • ««
  • «
  • 1
  • 2
  • 3
  • 4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