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朗读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 通 征)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摘要
左丘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其著作《左传》记载了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这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春秋时期,齐桓公作为五霸之一,率军讨伐楚国,最终通过外交谈判与楚国大夫屈完达成盟约,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创作背景源于左丘明记录春秋列国纷争的历史,旨在保存真实事件。表达的思想强调诸侯间的外交智慧、和平共处与霸权策略,如通过威慑促成和解。历史评价上,这一事件被后世视为齐桓公霸业的典范,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艺术,对儒家思想中的“仁政”与“和而不同”有深远影响。
DeepSeek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齐楚争锋的外交智慧。开篇以蔡姬荡舟的私事为引,巧妙过渡到齐桓公伐蔡攻楚的军国大事。管仲引经据典,以周室旧命为伐楚正名,展现了"尊王攘夷"的政治谋略。而楚使"风马牛不相及"的妙喻,既显从容又不失锋芒。最精彩处在于屈完与齐侯的对话,一柔一刚:齐桓公炫耀武力,屈完则回应"以德绥诸侯"的治国之道,并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彰显楚国防守决心。全文通过精炼的对话展现外交辞令的机锋,将大国博弈的紧张与智慧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既见史家笔法之精要,更显春秋时代"折冲樽俎"的外交艺术。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