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朗读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诗词

台倚崩崖玉灭瘢。

青山却作捧心颦。

远林烟火几家村。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

几时高处见层轩。

摘要

辛弃疾的《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是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作于赵景山宴席之上,为即兴和韵之作。词中描绘溪台的自然风光,如溪水、山色等意象,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由衷赞美和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词作隐含辛弃疾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个人仕途坎坷的感慨,体现了他豪放词风中细腻的抒情特质。作为辛弃疾词作的一部分,这首作品在文学史上被广泛赞誉,展现了宋词的深远意境和艺术魅力,是豪放派词风的典范之一。

DeepSeek赏析

这首词以奇崛意象开篇,"台倚崩崖"勾勒出险峻之景,而"玉灭瘢"三字又赋予其灵秀气质。青山如美人捧心蹙眉的拟人笔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下阕"沧浪鱼得计"、"寥阔鹤能言"对仗工整,以鱼鹤的逍遥自在暗喻超脱尘世之思。结句"几时高处见层轩"以问作结,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词意境开阔,语言精炼,在山水描写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展现了宋代文人词特有的清雅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