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青团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浣溪沙青团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朗读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摘要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创作于绍熙三年(1192年)春。当时辛弃疾结束在江西铅山瓢泉的闲居生活,奉召赴福建任提点刑狱。词题中"别瓢泉"点明写作场景:词人启程前与隐居之地告别。全词以"青团"(柳絮)起兴,通过"春事阑珊"、"柳老花残"等意象,暗喻自己年过半百却壮志难酬的境遇。下阕"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二句,既流露对漂泊仕途的倦意,又隐含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结尾"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以问雁收束,将复杂心绪化为含蓄深沉的期待。整首词在婉约笔调中蕴藏英雄失路的苍凉,展现了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外的另一种审美维度,被后世评为"于疏淡中见沉郁"的别离佳作。
DeepSeek赏析
这首词以春山杜鹃的啼鸣开篇,将鸟鸣比作送别诗,尽显离愁别绪。"白鸟背人飞"更添几分孤寂苍茫。下片用郑子真隐居岩石、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句"北山移"暗用《北山移文》典故,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归隐之志。全词语言清丽,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向往隐逸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诗词推荐
- 登岳阳楼唐代:杜甫
-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