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水调歌头(醉吟)

水调歌头(醉吟)朗读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诗词

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

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

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

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

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

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曾惜分阴。

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摘要

《水调歌头·醉吟》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醉酒抒怀之作。此词创作于词人退隐江西时期,通过描绘醉态淋漓的狂放场景,展现其内心深沉的苦闷与孤愤。开篇“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以醉客姿态打破沉寂,随后“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暗用谢灵运诗意,反衬自身年华虚度的惆怅。词中“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的恣意放达,与“须怨入、琴丝甚”的幽怨形成强烈对比,在看似洒脱的醉语下,埋藏着词人壮志难酬的痛楚——那“醉倒何妨花底”的狂态,实为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无声抗议。全词以醉写醒,将英雄失路的悲愤化为奇崛的意象组合,在豪纵不羁的词风下翻涌着时代悲剧的暗流,被后世视为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词风的典型体现。

DeepSeek赏析

这首醉中吟词以疏狂豁达之笔,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深沉感慨。上阕以"池塘春草""高树鸣禽"勾勒出春意盎然的自然图景,却暗含"时序百年心"的沧桑。下阕"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三字句排比,极尽放达之态,而"白发短如许"又陡然转出岁月无情之叹。全词在醉态与清醒间游走,既有"闲处直须行乐"的洒脱,又有"高曾惜分阴"的警醒,最终以"黄菊倩谁簪"的孤寂作结,展现出文人面对时光流逝的复杂心境。词中意象清新自然,语言疏朗有致,在看似随意的醉语中蕴含着对生命真谛的深刻体悟。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