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其三 题子似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水调歌头 其三 题子似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朗读唤起子陆子,经德问何如。
万钟于我何有,不负古人书。
闻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时柯叶,霜雪岁寒馀。
此是瑱山境,还似象山无。
耕也馁,学也禄,孔之徒。
青衫毕竟升斗,此意正关渠。
天地清宁高下,日月东西寒暑,何用著工夫。
两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庐。
摘要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系列第三首,题为“题子似瑱山经德堂”,该堂名由理学家陆象山(陆九渊)所命。创作背景源于辛弃疾访问此堂时题词,表达对陆九渊倡导的经典道德思想的敬仰。词中,辛弃疾以豪放而深沉的笔触,赞颂经德修养的重要性,抒发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并融入隐逸情怀,体现了对道德理想与人生哲理的追求。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反映了南宋文人间的思想交流,但具体历史评价较少详载。
DeepSeek赏析
这首词以古朴雅致的笔触,展现了文人超然物外、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上阕通过"万钟于我何有"的洒脱宣言,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转而追求"不负古人书"的精神传承。词人以瑱山、象山为喻,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四时柯叶"与"霜雪岁寒"的意象,既是对自然坚韧品格的赞美,也暗喻文人应具备的品格修养。下阕借孔子"耕也馁,学也禄"的典故,抒发了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天地清宁""日月东西"的宏大视角,最终归结于"两字君勿惜"的恬淡自适,体现了文人将天地大道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智慧。全词语言洗练,意境深远,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与人生态度。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诗词推荐
- 登岳阳楼唐代:杜甫
-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