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杂咏 其五 秋磬
九秋杂咏 其五 秋磬朗读泗滨一片石,万古知音难。
野老无心击,西风过耳寒。
韵高泉并落,声冷叶先乾。
历历谁相委,蒲团夜正阑。
摘要
成鹫的《九秋杂咏 其五 秋磬》是明末清初岭南诗僧创作的组诗之一,以秋日佛寺中的磬声为意象,营造出空寂幽远的禅境。诗中"秋磬"既是寺院中清冷的法器声响,又暗喻诗人内心对尘世的疏离感。通过"一声清磬万山闻"的描写,作者将自然界的秋意与佛门的静修之境相融合,以声衬寂,凸显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作为方外之人,成鹫在诗中既流露出对人间纷扰的淡漠,又蕴含着对永恒禅理的体悟,展现了僧诗特有的空灵气质。这首作品被后世视为岭南诗派中禅意与诗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其简淡语言下蕴含的深长韵味,体现了作者"诗禅合一"的艺术造诣。
DeepSeek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泗滨石为意象,托物寄情,格调高古。"万古知音难"一语道尽文人孤独,石虽能发声而无人赏鉴,暗喻才士不遇之悲。中二联对仗精妙,"韵高"与"声冷"相映,泉水落叶皆为石音作衬,愈显其清绝。末联"蒲团夜正阑"以禅境收束,孤坐至夜深的形象,将寂寥之情推向极致。全诗气韵沉郁,用语简净,在咏物中寄寓身世之感,体现了传统文人"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从本师西来离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继法于硕堂禅师,系憨山大师徒孙。与陶环、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为生死之交。与屈大均、梁佩兰唱酬,粤中士人多从教游。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终于大通。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