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秋日朗读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摘要
程颢的《秋日》是宋代哲理诗的代表作,以秋日闲适之景抒写理学家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全诗以“闲来无事不从容”起笔,通过“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等意象,勾勒出超然物外的观照姿态。诗人将秋日凋零的草木、流转的云影等自然现象,升华为“道通天地有形外”的哲思,揭示万物皆循天理运行的规律。结尾“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更以儒家安贫乐道精神,彰显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此诗将理学思想融入日常感悟,以平淡语言承载深邃理趣,开创了“以理入诗”的新风。朱熹等后世理学家尤为推崇其中“静观自得”的体道方式,认为其实现了诗意与哲理的完美交融。
DeepSeek赏析
这首《闲居》以平实口吻道出高远境界,开篇"闲来无事不从容"便勾勒出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诗人独卧东窗,静观万物,却将日常起居提升至哲学高度。"道通天地"一联尤见胸襟,有形无形之辩中暗藏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结句"富贵不淫贫贱乐"化用孟子语而自成格调,将安贫乐道的传统情操与豪杰气概熔于一炉。全诗以闲适笔调写精深理趣,在寻常生活中见出性命之学,正是宋代理学家诗作的典型风貌。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